- 二法身
- Contrasted types of the Dharmakāya; five pairs are given, [lang id =1028]理法身 and [lang id =1028]智法身; [lang id =1028]果極 and [lang id =1028]應化法身 ; [lang id =1028]自性法身 and [lang id =1028]應化法身 ; [lang id =1028]法性法身 and [lang id =1028]方便法身 ; [lang id =1028]理法身 and [lang id =1028]事法身 ; cf. [lang id =1028]法身.* * *◆﹝出華嚴經疏﹞ 〔一、 理法身〕, 理即性德也。 謂性淨明體, 本來離念, 等虛空界, 無所不遍。 諸佛眾生皆同一相, 是名理法身。 〔二、 智法身〕, 智即修德也。 謂究竟始覺之智, 契合清淨本覺之理。 理智互融, 色心不二, 智所現故, 是名智法身。 ◆﹝出無著論﹞ 〔一、 智相法身〕, 謂具足智慧, 方能演說諸法, 是則說法為智慧之相, 由此智相, 得至法身住處, 故名智相法身。 〔二、 福相法身〕, 謂以大千世界七寶布施, 不如受持一四句偈, 故金剛經云: 於此經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, 為人演說, 其福勝彼。 由此福相, 得至法身住處, 故名福相法身。 (七寶者, 金、 銀、 琉璃、 玻璃、 硨磲、 碼瑙、 赤真珠也。 ) ◆﹝出起信論疏﹞ 〔一、 言說法身〕, 謂法身無相, 本離言說, 雖離言說, 非言莫顯, 故名言說法身。 〔二、 證得法身〕, 謂法身體遍, 物物皆具, 但以迷故, 不能究顯, 若不造修, 何由證得。 故以始覺之心, 契於本覺之理, 始本不二, 即究竟覺; 是名證得法身。* * *1.金光明經所說的理法身和智法身。 理法身者, 諸佛與眾生同具的本覺理性, 在眾生為無明所隱沒, 在諸佛則為始覺之智而顯現; 智法身者, 始覺之智究竟, 與本覺之理契合。 2.菩薩瓔珞經所說的果極法身和應化法身。 果極法身就是法性法身; 應化法身就是方便法身。 3.瓔珞經所說的自性法身與應化法身。 自性法身就是真身; 應化法身就是應身。 4.曇鸞所立的法性法身和方便法身。 法性法身是證得法性理體之佛的真身, 攝在三身中之法身與報身中; 方便法身即是由法性法身而示現的種種方便化益眾生的應化身。 5.元照所立的理法身和事法身。 理法身就是如來所證的真理; 事法身就是戒定慧等五分功德法。
Dictionary of Buddhist terms. 2013.